2010年7月24日 星期六

謝老師家的故事


台灣立報2007/4/12

我的父母親,原本是不識字的鄉下農人;我們舉家搬來台北後,他們日以繼夜在工廠做工,讓弟弟就讀昂貴的私立中學,這學校以嚴格管教、拼升學聞名於大台北地區。他們像社會上其他人一樣,把孩子讀書的希望全寄託在老師身上。

弟弟國中畢業時,果然不負眾望考上x大附中。
那時,我師專畢業開始教書了。

有一天,他來學校找我:「姐,我讀不下書,只要有字的東西,我看了都討厭,現在看到報紙也反胃,怎麼辦?」

當時我憑著粗淺的教學經驗判斷,弟弟讀書的胃口已經被國中的填鴨教學搞壞了。但是高中階段不想讀書,菩薩下凡也救不了人的。
大學果然考得很差,吊車尾考上最後一個志願。
更糟的是,他讀書的胃口一輩子沒恢復過來。

我對教育最初的看法來自對弟弟的觀察與反省。

我的兩個孩子讀書時,我刻意避開了升學主義的瀰天戰火,選了西區最爛的國中自學班就讀。因為沒有升學壓力,寒暑假時,我陪他們一起讀唐詩,看中、英文小說、聽廣播和雜誌。他們各有不同的閱讀傾向:老二嗜愛文史,我引導他讀中國白話及歷史小說、古文觀止以及夏元瑜、王鼎鈞和余秋雨、金庸……等作品。老大愛看推理小說和天下出版的科普讀物。他們沒有補習、上最爛的學區學校、也沒有請託上過A┼┼升學班。他們國中畢業時,都放棄上第一志願的機會,只選擇適合自己性向與能力的學校就讀。

女兒去年北醫醫檢及生技研究所畢業時告訴我:「媽媽,我真的不是讀書的料,你知道嗎?」

「唉呀!你太後知後覺了!你小學三年級我就發現了。所以,才會安排你讀五專和二技啊!」小學時,她每天在校園看花、爬樹、追松鼠玩。課外書雖讀了不少,有一回,社會科考試卻考了38分,對我來說,這真是一堂震撼教育。

這孩子學術性向不濃,個性務實。從小對生物有興趣,頭腦冷靜、邏輯清楚、手藝也不錯。原本適合醫農,但是,台灣的升學環境著重筆試,考醫科是要拼掉半條老命的(她文科較差),勝算難料。最後選擇讀醫檢,也算符合興趣。一路下來,成績總是保持在前兩名,現在研究所畢業,開始工作了。戰線拉長,壓力減緩,果然維持住一線讀書的生機。

我家老二,高中不太拼〈數學稍差〉,推甄上了家附近的私立大學。他在小學三年級時補過一年英文,其餘全靠自學,高中畢業時,英文中級檢定及格。他學術性向比較明顯,今年研究所考上台大圗資所。我總算放下了一顆心上的大石頭。

我總認為,孩子不會考試,多考幾次就會了;孩子不會讀書,才是致命傷。在學校教書時,我除了每天給學生上一節體育課外,買書、借書、讀書、說書、剪報等就是我與學生們最重要的功課,我希望盡我所能的引發學生的讀書興趣。可是,家長們太急切了,他們不肯等待。我的教學在現實教育環境中遭遇極大的質疑與挑戰。我一直是在極度孤單的狀況下,完成我的教學理想的。

最近我把孩子的近況告訴老同事,她在部落格給我這樣的留言:

以前,我常常覺得她太放心,走的路和別人老是不一樣。
所以,他的教學方式遭受了很多人的質疑。
在那有點久的年代裡,她這樣的教育方式真是有些怪,就好像夏山學校,是教育界中的孤島,甚至,很多人也無法理解,怎麼她會送孩子去念那個自學班?
可是,他的孩子就這樣在媽媽的安排下,應該也不能說是安排,是引導吧!
在學習的路上一路走了過來,甚至還讀了大家都覺得還不錯的學校。
這些日子,對於教育,我覺得有些困惑,因為,不知到底該用什麼方式來看待孩子的學習!
也許,要用信任來看待孩子的一切吧!

我的另一位為孩子移民紐西蘭的朋友說我勇於面對現實,大膽給自己挑戰。
在台灣千瘡百孔的教育環境裡,居然幫不愛讀書的孩子找到了一線生機,而且用最自然的方式,毫髮無傷的征服了長期盤旋在台灣上空,揮之不去的升學主義的幽靈巨獸。
這一切,完全是因為家族中一個負面的恩典所給我的啟示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請於發表留言的身分:選擇(名稱/網址),網址可留白。或選擇匿名。